珞珈政治学深度工作坊2022年第1期成功举办
2022年11月3日下午,珞珈政治学深度工作坊2022年第1期“政治学的历史和理论资源”成功举办。与珞珈政治学论坛侧重于名家讲座有所不同,珞珈政治学深度工作坊的学术定位主要在于以下方面:一是前沿性,侧重本校政治学及相关交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的分享与交流;二是研讨性,侧重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围绕重要前沿学术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三是探索性,期冀通过深度研讨和思想碰撞启迪讲者、教师和学生;四是助推性,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深化学术研究,持续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此次工作坊通过腾讯会议以线上研讨的方式进行,由吕普生老师主持,参加者有学院党委书记梁涛,院长刘伟,政治学与行政学系的老师、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弘毅学堂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专业的部分本科生,共60余人。
\ | /
★
会议开始,主持人吕普生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举办珞珈政治学深度工作坊的缘起。他谈到,在已有品牌学术平台“珞珈政治学论坛”基础上,在学院的推动下,“珞珈政治学深度工作坊”应运而生,工作坊旨在通过师生深度研讨方式推动武汉大学政治学学术共同体的内部交流与共同发展,助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主题设计方面,珞珈政治学工作坊将根据本学科师生最新研究成果的主题内容或对话空间进行分类,以议题相近或可资对话为原则设置每一期的研讨主题;在时间跨度方面,根据研究工作进展状况,在1-2个月左右适时开展工作坊研讨,力争做到常规化;在研讨方式方面,主要结合主题发言和开放式讨论,鼓励开展建设性学术对话。
然后,在本次工作坊的上半场,陈浩宇和陈刚两位老师分别做了报告。陈浩宇老师的报告主题为《让-雅克•布拉马克与追求幸福的权利》。他指出,让-雅克•布拉马克(Jean-Jacques Burlamaqui, 1694-1748)是18世纪瑞士日内瓦的自然法理论家,虽然对中文学界而言这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字,但其作品在18、19世纪曾被广泛阅读和征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美国革命时期,布拉马克和洛克一道是各类政治论辩小册子最为频繁征引的自然法理论家。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人拥有不可转让的“追求幸福的权利”,而“追求幸福”这一术语与布拉马克自然法理论中的核心观点尤为切近。在布拉马克的自然法理论中,幸福被视为人的目的,并且构成了其全部自然法体系的基石。布拉马克在此基础上阐发的自然法和政治法理论,实际上暗示国家的功能不止于消极地防止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更要积极地促进个体的完善和幸福。《独立宣言》对“追求幸福的权利”的重申,体现了美国这一时期高涨的社会革命理想。但在革命之后,这一理想却迅速冷却了,一套自由主义的理念得到确立。
陈刚老师的报告主题为《梅因对法与政治的历史考察:启示和反思》。他先指出,梅因从广阔的视角对政治制度做了历史考察。梅因认为民主在人类政治史中很少出现,且其过往实践以非常脆弱、混乱无序和难以治理为特征,因此民主若想长久维持,需建立明智的宪法和各种制度防护措施。他也介绍了梅因对国际法的历史考察。梅因认为国际法有久远的根源,其许多规则是“文明国家”过往谈判达成共识的结果,虽然它们不是任何主权者命令,但作为道德主体的国家仍会像遵守十诫一样遵守它们。他还谈到了当下的我们应如何看待梅因。一方面,梅因给了我们启示,即戴上历史的滤镜可以更好地看清某些现象的本质和找到应对某些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有反思:历史事实本身不能提供对当前政治状况的合法化证明,这一事实是“经验”抑或“教训”,仍要结合运用大历史观来判定;历史上某些人、国家是怎样行动的,并不必然构成“先例”,指引当前的我们应如何行动,或者借以预判其他人、国家会如何行动。
在两位报告人主讲完之后,刘俊祥老师进行了点评。他对陈浩宇和陈刚老师的译著出版表示祝贺,认为两位老师所介绍的两位思想家,前一位是自然法学派的,后一位是批判自然法学派的历史法学派的,前一位从自然法转向政治法,后一位从历史法学的角度考察政治,具有很强的可对话性。他指出,梅因对大众的、平民的、激进的、没有法律规范的民主的批评,反映了思想史上对民主政治的理性看法,而梅因推崇的英国式相互牵制的代议制民主和美国的联邦式的复合制民主,就西方国家而言,恰恰才是可行的民主。他也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探寻政治的价值、资源是有意义的,但需要辩证、理性地看待,因为历史事实不见得都是建设性的、文明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对历史的书写往往渗透着主观利益、价值、意志、诉求。从这个角度看,布拉马克等自然法理论家,从本体论上,探讨政治、法治现象的本原动因、逻辑生成、本质特性和功能价值等的思想理论方法,对于现今的我们,仍具有非常积极的启迪意义。他还谈到,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不仅要“走入”,而且要“走出”,因此他期待两位老师能够在这方面再做更多的探索。
接着,在本次工作坊的后半场,冯先祥和曹龙虎两位老师分别做了报告。冯先祥老师的报告主题是《我者与他者之间:当代美国政治科学史的自我凝视》。他指出,中、日、韩等三国皆在21世纪深刻检讨了美国政治科学对自身的影响。脉络不尽相同,但三个国家都强调了文化与历史的差异。在中国,邓小平1979年的补课说经过40多年后,美国政治科学逐渐变成中国政治知识社群越来越鲜明的他者。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看,理论本土化是从被凝视者转变为凝视者,挣脱权力不对等的失语状态。这个意义下,也许需要从美国视角理解美国政治科学。大体而言,当代美国的主流科学史观点呼应美国例外论,认为美国政治科学的底层意识形态预设是自由主义,美国民主政体是实证研究的客体,也是某种意义的我者。我者的再确立,不一定需要一个被建构的他者当参照。从当代美国政治科学史研究,可以继续追问两个理论性问题:非西方政治知识社群的本土化诉求,需不需要一个施米特意义的敌人?过度简化的集体身份会不会落入萨义德提醒的那种被操纵的困境?在追求理论本土化之时,这是两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曹龙虎老师的报告主题是《一种“综合论”的民族理论范式何以可能——“原生论”和“建构论”融合的已有尝试及进一步拓展》。曹龙虎老师首先介绍了“原生论”和“建构论”作为西方民族理论两大主要范式的价值,然后回顾了两大理论范式之争的背景和发展阶段。他认为这两大理论范式虽然一直是学者们理解民族形成、族际冲突、族际整合等问题的基础,但两大理论范式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将“原生论”和“建构论”两大民族理论范式的观点进行融合,践行一种“综合论”的理论思路,是目前学界的一个重要共识和努力方向。曹龙虎老师总结了理论—历史研究和实证研究这两大研究类别中相关“综合论”的尝试方式或路径,认为当前的“综合论”尝试虽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作品,但并未发展成为与“原生论”和“建构论”具有同等影响力和抽象层次的理论范式。曹龙虎老师最后阐述了他对构建“综合论”民族理论范式的思考。
在两位报告人主讲完之后,叶娟丽老师进行了点评。她先肯定了两位老师对政治学科史和政治理论的研究,并以自己对英格尔哈特著述的译介为例,希望系里的年轻老师能将翻译和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生长点”,把政治思想、政治学术史的研究持续做下去。她谈到,现实中不仅有曹龙虎老师所介绍的、被建构的“民族”,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思想史也是建构的结果,它不可能完全客观,不同的人看到的思想史不同,因此研究者最重要的是得改进自己的研究范式和框架,确保研究的结论言之成理。针对冯先祥老师所提出的中国政治学本土化的问题,她提出也需要思考下有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学,以及中国政治学对作为“他者”的美国政治学的态度应当是什么。她赞同刘俊祥老师的看法,建议借用金观涛老师所提出的“理解的方法”去研究思想史,即要先走进去,再走出来,先弄清楚思想家的思想是什么,然后再通过与其背后的理念相对照,以更好地理解文本。
最后,学院院长刘伟老师做了三点总结:第一,珞珈政治学深度工作坊是武大政治学系新举办的旨在呈现系内教师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活动,今天是首次尝试,后面等更加成熟后会“公开化”,吸纳更多的政治学者和同学参加;第二,从长远看,这个工作坊应持续做,要成为系内外老师、博士后、博士深度的交流形式,也有利于互相激励,克服学术研究的孤寂状态;第三,本次工作坊体现了武大政治学重思想、理论、学科发展的特点,未来的工作坊仍将坚持凝练有价值的政治议题,做政治学主流问题研究,体现政治学的品格。(完)
- END -
编辑 | 夏 玲
审核 | 李 欣